你所不知道的”青龙节“ 中文名龙抬头 英文名DragonHeads-raisingDay 别称青龙节 节日时间每年农历二月二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 节日起源民俗、信仰 节日活动烧纸放炮拜龙王剪头发 节日饮食料豆、面条、烙饼、鸡蛋 节日意义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古籍记载 “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帝京景物略。”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 《燕京岁时记》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大同府志》 民俗传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 二月二龙抬头,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 节日习俗 山东地区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 北京地区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陕西地区 陕西西安地区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给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饽饽馍。妈妈会前一天炒好齐子豆,准备给家里人。齐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体,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会把花生和齐子豆一齐炒。 山西地区 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广西中北部地区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 芮城合河地区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 沿海地区一直流传着二月二“剪龙头”的习俗,这天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都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黄河三角洲地区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 唐山迁安地区 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满族二月二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神灵,依照“萨满教”的说法,各种神仙从二月二这天起,都活跃起来了。 小编在这说了那么多有关”二月二“知识,既然来到了山东,不如入乡随俗,过一过山东的”二月二“吧! 带上你的舍友,你的同学去吃个”龙耳“,吃个”龙子“吧!!! 等你点蓝字白殿的图片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