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广播电视报年第35期(总35期) 志华民俗博物馆的清代青花灯具 尹小燕 清代青花瓷器是清代瓷器生产的大宗,本文特别介绍迁安志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两种清代民窑青花灯具。 一、青花带盖有流执壶灯 方形底盘,长、宽均16厘米,通高28厘米,通体饰青花缠枝牡丹纹,颈部有一周蕉叶纹。 二、青花园形盘口油灯 圆形灯座底盘,中心有一圆柱上 托一圆形灯盏。通高25厘米,灯盏口径7厘米,内饰双蓝圈,有四个草字“大、上、木、廿”外饰青花勾连纹。柱内中空外饰蕉叶文和缠枝纹。底盘口径22厘米,内饰波浪纹和缠枝牡丹纹,圈足底露胎。 我国最早的灯是由“豆”发展而来,“豆”是新石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一种陶制餐具,我们的祖先在豆的浅钵中置灯芯和油脂来照明。两汉时期,灯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发展,以青铜为主的灯具无论在造型、装饰、工艺和制作上都已十分成熟,陶质灯具以新的姿态逐渐成为主流,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时期,青铜灯具基本消失,陶瓷灯具主要是瓷灯占据了主导地位。明清两代是中国古陶瓷发展最辉煌的时期,灯具和烛台的种类和质地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灯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不仅是照明工具,同时也是供人欣赏的工艺品。各朝代的灯具主要是以植物油为燃料,延续了几千年。20世纪初,煤油灯在我国开始流行。这期间,煤油灯和植物油灯在我国并行,l年,上海首先安装了电灯,在后来的上百年间,电灯逐步取代了油灯。以火为光源的古老灯具,逐步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领域,成为文物走进了博物馆。 志华民俗博物馆创建于年5月20日,创建人陆志华先生酷爱收藏,对老物件、文玩瓷器十分钟爱,倾几十年心血集中民俗爱好同仁的智慧,不惜重金创建了一座别具一格的民俗博物馆。志华博物馆分为生产生活馆、民国小屋、佛堂、藏书馆以及石碾石磨五个展区,共展出生产生活用具余件,佛像20尊,藏书多册,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著作余件,展馆面积多平方米,供迁安市民免费参观。本文介绍的两盏青花灯具,是志华民俗博物馆很有代表性的清代青花灯具。 迁安广播电视报 总编辑:董汉玉 执行主编:张书琴 责任编辑:新春尹小燕刘葳 管理:李向艳尚迪艳 新闻邮箱:qagbdsb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中科国庆助力白癜风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