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迁安轩辕阁是为了传承和弘扬黄帝文化而于年3月落成,以文字、文物、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弘扬展示黄帝胜迹的典故传说,承载对始祖文化的纪念。 众多典籍、考古显示,地处燕山南麓、滦水之滨的迁安古属山戎之地,是黄帝活动的重要地区。18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向世人传达着五千年前黄帝部族来到燕山脚下的迁安所留下的珍贵足迹,尤其是在安新庄遗址出土的天鼋被专家一致认为是黄帝部族图腾。 王震中老师在迁安轩辕阁开阁大典之际献礼,主讲“黄帝与迁安的关系”、“黄帝文化是迁安历史的龙头文化”、“迁安历史文化在轩辕阁的荟萃”、“弘扬黄帝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黄帝与迁安 迁安轩辕阁第一层展陈的标题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其主题是要从全国看黄帝,从全国的范围和视角展陈黄帝文化的诸多方面,它包括:一、黄帝部族发祥之地;二、黄帝足迹遍神州;三、黄族的图腾;四、弘扬黄帝精神振兴中华民族。其中在“黄帝足迹遍神州”中意在突出迁安。轩辕阁第二层展陈的标题为“黄帝胜迹光耀千秋”。其主题就是展现迁安与黄帝的关系。我们对迁安与黄帝关系的定位是“黄帝胜迹”。在这一主题下,寻找各种证据,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讲清楚黄帝与迁安的关系。我们是把“黄帝与迁安”作为一项新的课题来深入研究的,并把我们的研究转化为通俗、形象的展陈,使得“黄帝与迁安”不但要使游客观众觉得可信,而且要在学术上有说服力,在学术界也形成影响。这样,迁安的“黄帝胜迹”的定位才能真正立起来。 那么,在迁安与黄帝的关系上,究竟有哪些学术依据呢? 现在尚遗留在地上的遗迹中,迁安有“轩辕擂鼓台”(又称“悬羊擂鼓台”)、“风后洞”、“轩辕庙”、“蚕姑庙”,迁安还有一个轩坡子村和该村出土的清代轩辕姓族墓碑。这些都是当年任重远先生和迁安人研究迁安与黄帝关系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知道,在全国的炎黄文化研究中,也都每每是从当地现存的地上遗迹和当地的民间传说出发,因而在当时对于迁安黄帝文化研究尚处于早期的情况下,这样做合乎情理。但我们也知道,这些地上遗迹多数是清代的,最早能上溯到明代;轩坡子村出土轩辕姓族墓碑也是清代的。因而,在学术界有一种质疑,这就是我们怎么能用距今几百年前的庙宇、碑刻等遗迹来直接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二帝部族的情况呢?这样的质疑不仅仅是针对迁安的。例如,在山西高平和上党地区有53座与炎帝有关的庙宇、碑刻,其时代上至魏晋隋唐,下至清末民初,无论是从数量多,还是从时代早而言,山西高平炎帝古庙古碑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是高平炎帝文化独特优势,雄厚资源。尽管如此,一些学者还是提出不能用公元几百年以后所建的炎帝庙宇和碑刻来直接证明公元前几千年前炎帝部族的情况。诚然,山西高平这些纵跨一千五百年余年古庙古碑,可以表明炎帝历史传说在这一地区源远流长,这些炎帝古庙古碑至少是魏晋隋唐以来当地炎帝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值得深入探索研究。与山西高平的炎帝文化相比,对于迁安来说,当然也不能停留在上述这样的层面上。迁安与黄帝的关系,应该寻找更深层的学术依据。 关于迁安与黄帝的关系,要从迁安地区的历史传承讲起。迁安这个县名是金朝大定七年(年)才有的。在金朝之前的辽代,迁安叫安喜县。安喜县改称迁安县,意即迁自安喜。在秦代,迁安名叫离枝县,归辽西郡管辖。从秦代上溯到周代,迁安属于山戎、令支国。夏代和商代,迁安属于山戎、孤竹国。再上溯到尧舜时代,迁安属于戎狄。戎狄是山戎的前身,或者说戎狄是上古时期北方的山戎部族。例如,《史记?匈奴列传》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唐虞是指唐尧和虞舜,所谓“唐虞以上”就是尧舜禹之前的时代,尧舜禹之前就是炎帝、黄帝、颛顼时期。这是说山戎一名由来久远,可以上溯到唐虞之前的炎黄时代。 黄帝与迁安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黄帝与山戎,也就是黄帝与戎狄的关系,加以说明。依据文献记载,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在《山海经》、《竹书纪年》等先秦典籍中,往往都用“某某某生某某某”来表述族团间的衍生和发展关系。《山海经?大荒西经》这条材料是说北狄乃与黄帝族属于一系。《大荒北经》又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这条材料也说犬戎与黄帝族是一系。《山海经》的这些说法反映了黄帝部族中的某些支系与上古戎狄之间的关系。其结论是:黄帝族中的一支族团属于古戎狄族,与迁安地区唐虞时代之前的山戎实属同一部族集团,它们之间有渊源关系。 说到黄帝族与古戎狄族的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田昌五先生在研究上古传说时代的部族时,就曾把黄帝族划归为古戎狄族系统。我的看法是,不是整个黄帝族都属于古戎狄族,而是黄帝族中的一支属于古戎狄族。有了这样的史学认识后,我们对发生在燕山脚下的黄帝族的活动足迹就会很好理解了。 我们知道,在炎黄族发展史上,流传着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对此,《左传》、《山海经》、《史记》等书都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í)、貅(xiū)、貙(ch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也以神话的方式讲述了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涿鹿大战。在远古人的观念里,黄帝和蚩尤都具有神力,人与人之战,也是神与神之战。因此,《山海经》说蚩尤与黄帝在“冀州之野”的涿鹿相战时,蚩尤为了胜利,请来了风神风伯和雨神雨师,纵大风雨。黄帝则命令旱神女魃下凡,止住雨水。涿鹿之战,规模很大,时间也长。大概战争的最初是雨季,黄帝本想用“应龙畜水”的法术来淹没蚩尤族,而蚩尤族不但不害怕,还很善于在大风雨中作战。后来,雨止,进入旱季,黄帝战胜了蚩尤,但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干旱,古人认为这是由于叫做“魃”的旱神不能再回到天上的缘故,所以它所居的地方才久旱不雨。现在,在河北涿鹿县有黄帝泉,也有蚩尤泉,在北京平谷也有轩辕台。公元年,李白来到平谷、蓟县一带,写了一首《北风行》,诗中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总之,包括迁安在内的燕山地区有关黄帝足迹的古史传说,特别是黄帝族与炎帝族的阪泉之战以及黄帝族与蚩尤族的涿鹿之战,都是由于黄帝族中重要的一支来到燕山地区,并进而由北向南的迁徙发展中发生的。 在考古发现方面,在迁安的安新庄遗址出土了一些“多角形器”的器物,这也是安新庄遗址独有的文化因素。迁安的文史工作者认为其形状近似于青铜器族徽铭文中“天鼋”之“鼋”。安新庄出土的陶质、石质的“多角形器”——天鼋形器 本文转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