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护命经》约解

  尔时,元始天尊在七宝林中五明宫内,与无极众圣俱放无极光明,照无极世界,观无极众生受无极苦恼,宛转世间,轮回生死,漂浪爱河,流吹欲海,沉滞声色,迷惑有无。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终始暗昧,不能自明,毕竟迷惑。   无始者,祖气也。祖气化生,真神即见。此神在天心之中,黄宫之内。一神正位,万神朝宗。非若无极众生,尽是一派识神,受无穷苦趣。彼众生者,皆执迷也。执空不是,执色不是,无中执有不是,有中执无亦不是。殊可悯哉!   天尊告曰:“尔等众生,从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空无定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识无空法,洞观无碍,入众妙门,自然解悟。离诸疑网,不着空见。   此节为众生说破空色无有之迷,若众生有解悟者,即能离诸迷惑。   清净六根,断除邪障,我即为尔说是妙经,名曰护命。济度众生,传教世间,流通诵读,即有飞天神王,破邪金刚,护法灵童,救苦真人,金晴猛兽,各百亿万众,俱侍卫是经,随所供养,捍危扶衰,度一切众生,离诸染着。”   此节重清净一句。清净六根,乃得此护命妙宝,离诸苦恼。   尔时天尊即说偈曰:“视不见我,听不得闻。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不见我,不闻我,则无我也。我为种种之边害,无我则种种皆离。孔子无意、无必、无固,而归于无我,盖无我则意、必、固皆绝也。

  《日用经》约解

  日用者,犹言十二时中不可须臾离者了也。有功夫自有效验,总要清净身心。《经》中二段云:“十二时中,常念清净。”末段云:“十二时中,常要清净。”此太上吃紧人处,故一再言之。十二时中,常以清净为功,清净乃日用之本。《经》语明显,不烦注疏。玄裔西月谨识。   夫日用者,饮食则定。禁口端坐,莫起一念。万物俱忘,存神定意。眼不视物,耳不听声。一心内守,调息绵绵,渐渐呼出,莫教间断,似有如无。自然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口里津生,灵真附体,得至长生之路也。   首段言下手功夫。   十二时中,常念清净。一念不起谓之清,灵台无物谓之净。身是气之宅,心是神之舍。意行则神行,神行则气散。神聚,则五行真炁结成刀圭,自然身中有身,冲和气透,醍醐灌顶。行、住、坐、卧,常觉身体如风之行,腹中如雷之鸣,耳听仙音无弦之曲。不言而自声,不鼓而自鸣。神气交结,婴儿回转。得观内景,能自言语。见虚无之事,与圣同居。神自出入,天地齐寿,脱离生死矣。   “十二时”二句以入室时言身心清净,效验自呈。下文皆在此二句之中。   莫教有损,十二时中,常要清净。神是气之子,气是神之母。如鸡抱卵,存神养气,能无离乎?妙哉!妙哉!   “十二时”,再申二句,以养丹时言,观“莫教有损”四字,便知。

  《大通经》约解涵虚子注

  大通者,广大圆通之义也。《经》中无形、无体、无象、无相、无为,皆大无方,通无碍也。      真空章   先天而生,生而无形。后天而存,存而无体。然而无体,未尝存也。故曰:“不可思议。”   先天气无质,后天神无方。然神虽无方而运化却有方,故曰:“未尝存也。”“不可思议”,妙用无穷也。      玄理章   静为之性,心在其中矣。动为之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灭,心灭性现。如空无象,湛然圆满。   静为性,而心在中。一切皆忘,性定心亦定矣。动为心,而性亦在中。一灵独觉,心见性亦见矣。凡人所以不见性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其性即隐。若无妄心,其性即见。以性体本空耳。如空无象,性体湛然。      玄妙章   大道无相,故内摄于其有。真性无为,故外不生其心。如如自然,广无边际。对境忘境,不沉于六贼之魔。居尘出尘,不落于万缘之化。致静不动,致和不迁。慧照十方,虚变无为。颂曰:有法悟无法,无修解有修。包含万象体,不挂一丝头   无相则无有,内摄其有,则还无相之道也。无为则无心,外不生心,则返无为之性也。摄有还无则无相,收心返性则无为。无相、无为,则无边际也。由是而对境居尘,似觉有相、有为。不沉、不落,仍觉无相、无为。六贼万缘,何足挂心哉?静不动定也,和不迁安也。慧照虚变,则元神善运矣。要之,无相、无为也。

  《赤文洞古经》约解

  操真章   有动之动,出于不动。有为之为,出于无为。   有动之动,阳气也。寂静中生来,故曰:“出于不动。”有为之为,返还也。清净中行持,故曰:“出于无为。”   无为则神归,神归则万物寂。不动则气泯,气泯则万物生。   无为则神归,神好清也。神归则物寂,清则净矣。不动则气泯,气入亥也。气泯则物生,亥又子矣。   神神相守,物物相资,厥本归根。   相守者,以无合无。相资者,以有还有。如是则后天返先天,而根本固矣。   默而悟之,我自识之,入乎无间。   默而悟者,杳冥生恍惚也。我自识者,一灵独觉也。如此则深入玄通,而无间隔矣。   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   操真之道得矣。      入圣章   忘于目则光溢无极,忘于耳则心识常渊。两机俱忘,绝众妙之门。   目机静,则慧光自生。耳机静,则心地自澄。无欲观妙,正在此时。得此一妙,则空绝众妙矣。   纯纯全全,合乎大方。溟溟涬涬,合乎无伦。天地之大,我之所维。万物之众,我之所持。曷有穷终,以语其弊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无方体,高无等伦。天地万物,皆我维持。虽有善言者,亦不能寻究其弊,以其无尽也。世间有尽者,即有弊端可语。道无穷终,安有弊之可语哉?      住世章   养其无象,象故常存。守其无体,体故全真。全真相济,可以长久。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世人所以不能长久者,为丧其无象,散其无体,不能使九窍百骸,与真体并存,故死矣。   无象者,气也。无体者,神也。以神合气,丹道自成,故曰:“全真相济,可以长久。”下九句,明显易知,兹不注。

  《定观经》约解

紫霞涵虚子敬述

  定观,即佛门止观之义。观即内观、外观、远观、空观也。人能定观,则神不动摇,必能内观无心,外观无形,远观无物,观空亦空矣。《道书全集》有混然子注,语意支离,未明宗旨,兹照《经》义述之。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   左读佐,辅也,助也,辅助玄功之臣也。《书》:“周公左右先王”,皆作去声。注:“左右,辅助也。”   夫欲修道,必先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外事乃不关身心之事。忤,拂逆也,拂逆生烦恼,故先舍之,而尽绝之,乃不兴烦恼之心。   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   念:乃的有贪着之念。佛经云,从起心动念处下功夫,故须除之、灭之。   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的有贪着:即上节念字,如名利之类是也。浮游乱想,乃是未有贪着者,浮空而来,游思不断,杂乱无章,不关紧要之事也。替:废也。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   念即动心,照即返观之心,空即无欲之心,住乃执着之心。不依一法,即万物皆空,而心常定矣。   然则,凡心燥竞。   反言以结上文。   其次初学,息心甚难。或息不得,暂停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行。久久精思,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   息心者,佛云安心也。暂停还失者,儒云操存舍亡也。亡则去,去则牵于境。存则留,留则返诸心。心境回环,有如交战。随息来往,故曰:“百体流行。”欲得停留之法,须思调心之理。无非由暂而常,精思既久,乃能调熟。始而暂收,继而常住。千生之业,即上文常住之心也。   少得静已,则于行立坐卧之间,涉事之处,喧闹之所,皆作意安。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少:稍也。已:止也。稍得静止,必须境上试过,乃见其心之动不动焉。行、立、坐、卧,处静、处喧,皆境也。作意:持立也。有无动喧四句,皆作意功夫。   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颠,是其候也。   心好动而收之太迫,必成暴躁之病。气即心中之气,心动则气动。狂即暴之证候,颠即躁之证候也。狂颠犹小,暴躁则甚。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是真定。   得所者,合宜也。自恒调适者,随其自自在在,安安闲闲也。不着不动,即宽急得所。无恶无恼,即自恒调适。真定:常静也。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强求就喧。以无事为真宅,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随物而现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   故求多事,安知无恼不生恼耶?强求就喧,安知无恶不生恶耶?真宅:以静境言。应迹:以动境言。善巧方便者,随心应物,即应迹也。常应、常静,只求能入定功耳。故曰:“惟能入定”。   慧发迟速,则不由人。勿令定中急急求慧,急则伤性,伤则无慧。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定名真慧。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由定生慧,随其自然。用慧不慧,不慧乃慧。定慧双修,其乐无穷。   若定中念起,多感众邪。妖精百魅,随心应见。所见天尊、诸仙、尊人,是其祥也。   祥:兆也。古人有祯祥、妖祥二解,此以妖祥言。   唯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日销,新业不造。无所挂碍,迥脱尘笼。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上无覆,下无基,一空而已矣。此定观进一层功夫,即前经“观空亦空,欲岂能生”之旨也。   夫得道之人,凡有七候。一者,心得定易(治也),觉诸尘漏。二者,宿疾普销,身心轻爽。三者,填补夭损,还年复命。四者,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者,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者,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其余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   圆备:则七候皆历尽矣。   若乃久学定心,身无一候,促龄秽质,色谢方空,自云慧觉,又称成道者,求道之理,实在未然。而说颂曰:知起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各是真性动,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知起心更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此经引人修心入道,委屈周全,慈悲至矣。特为依经解义,以揭婆心。涵虚识。

  《五厨经》解

(《经》是五言古体句法,极为拗衍,故详述之)食本子涵虚注

  唐京肃明观尹愔真人曰:“夫存一气和泰和,则五脏充满,五神静正。五脏充满滋味足,五神静则嗜欲除。”此《经》是五脏之所取给,如求食于厨,故云《五厨》尔。   一气和泰和,得一道皆泰。和乃无一和,玄理同玄际。   一气者,先天一气也。和泰和,会合五脏中不和之气也。既合五脏之气,则得一气为道气,由是一身皆泰和之气也。一身由泰和之气,则和气充周,浑然浩然,无一和之可名也。理:性也,言性而命在。际:交也,两玄不可分。以玄交玄,则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   不以意思意,亦不求无思。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下意字,以真意言,慧光是也。不以意思意者,二玄相交之际,慧发迟速,不由人知,勿令定中急急求慧也,然亦不求无思。却要求注意规中,忘而不忘,不忘而忘。有意无意间,一气生而慧光见,乃善行持者也。故曰:“意而无有思,是法如是持。”   莫以心缘心,还莫住绝缘。心在莫存心,真则守真渊。   莫以内照之心,外缘人欲之心,则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也。既存绝外缘之心,又莫执住绝缘之心,所谓又须放任宽急得所,自恒调适,制而不着,放而不动也。心在乎内,亦莫存一个在内之心,为法所缚。只要得其真常,静守深渊,《契》所谓“浮游守规中”是也。   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志而不修志,己业己无知。   修性之功,先持其志,后离其志。持其志则用志不纷,离其志则委志虚无。若使积力修性,苦持其志,是名边见,必起住心,必与离志之道不相符合。夫维持其志而不持其志,绵绵若存,则修己之业,无庸以己见参乎其间,自自在在,安安闲闲,则清净无为矣。   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   《黄庭经》曰:“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由此印之,诸凡食滋味以养气者,不过暂时融结之气,旋饱旋馁,非一气和泰和之气,长存身中久久定结也。五脏之中,各有泰和为本。至人攒合五气,立为丹鼎。鼎中一气生来,各归诸气之本。我随取之,亦随泄之。取则五气朝元,泄则百骸俱理。《易》所谓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泄:即畅发之义也。

  《明镜匣经》

  明镜匣,发明黄白细微,有如宝镜出匣,光明清亮。其要在水银一味,其法在先死水银,其本在先炼真土。   太上慈悲,直将大丹要旨,形于竹帛。人能至诚格天,必有太清真人为之抉破微言,则万法皆通矣。仙律甚严,不敢妄注。谨将真经要妙,略吐于圈点之中。      世人不识一,一气生万物。若人知一趣,得一万事毕。一乃水之基,继续东方木。癸铅生辛金,白净莹如玉。二乃火之精,不失庚方父。壬水生黄金,金作中宫土。黄金朱砂父,白金水银母。壬癸水中精,识得为戊己。黑铅非真铅,内有先天水。朱砂非真汞,内有玄元火。水火能既济,不失坤方土。真母不通灵,须用正阳补。取坎复还离,万物归元祖。坤母育婴儿,乾父育妊女。姹女嫁婴儿,却配为夫妇。水火结成团,夫妇自相顾。男女却媾精,媾精生男女。无父不成母,无母不许父。父母全真形,不失真龙虎。龙虎是黄芽,黄芽是真土。真土为至药,至药不离祖。离祖不成丹,成丹真道理。牝鸡不能雏,有母缘无父。空自单卵抱,气散不成子。若要水银死,先须死其母。母死会玄元,方配朱砂父。父母媾真精,方死水银子。水银死为铅,相类坤方土。坤土育婴儿,化作水银母。水银只一味,不离南方火。乾宫有朱雀,坤宫有玄武。玄武产坤银,朱雀化黄土。禀会在中宫,方得水银死。北斗天之枢,内含中宫水。四象会中宫,南北为戊己。真精生乾坤,铅汞为父母。父母是庚辛,实禀西南数。识得庚辛精,才炼中宫土。真土产其中,方镇中央水。若人识真汞,黄金内神火。若人识真铅,白金内神水。二气结成丹,不愁水银死。水火不能识,安知乾汞理?湿土水难干,干土能制水。若知生杀机,便是还丹理。黄金是真火,白金是真水。多少炼丹人,都做迷魂鬼。己土非真硫,戊土非天癸。若将此作土,不识其中趣。水银要相生,水银须生死。要得水银死,须先死其母。先天乾坤精,便是真戊己。乾黄坤体白,黄白药无比。只用黄白精,不用黄白体。黄白精何得?只用朱砂配。朱砂死变赤,方得水银死。水银不能飞,成药在于此。神仙得此精,盗夺天与地。世人得此精,堆金成富贵。一转至九转,九九八十一。若人知此理,密密深固济。收藏不可言,方跻神仙位。得之广济人,不得空浪费。知此如轻泄,天神亦不喜。慎之复慎之,千言并万语。

  《金谷经》

  金谷歌者,明种药之法也。大丹如黍米,先种于玉田之中,耕耘收获,即得金谷而食之。其要在铅中作,其用在水银一物耳。   炼丹诀,炼丹诀,仔细对君说:母炁初传子,初子性方拙。次子亦如然,混沌难分别。三子始光明,点化分刚决。一子诞一子,九子性猛烈。清净步太虚,天仙来迎接。此丹传至道,莫与非人说。丹、丹、丹,一粒遐龄千万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休歇。无缘难遇此丹经,此是圣人真口诀。鼎无头,釜无耳。庚为表,辛为里。更无别药直下取,惟有水火相配对。燕雀不生凤,孤兔不乳马。若无真父母,所生都是假。种禾当用粟,无粟谷不生。炼丹须用宝,无宝丹不成。若用凡杂类,总是不成真。用铅不用铅,须向铅中作。用至用铅时,用铅还是错。若要水银死,先须死水银。水银若不死,如何死水银?生熟自相制,相制自通灵。黑赤丹砂汞结成,明知此理最幽深。不离男女生生男女,生下男女更长孙。水银一物别无物,先作肉兮后作骨。骨肉相亲化作真,从此河车任反覆。此药无炉只有鼎,一鼎化为千万鼎。金化金兮银化银,何曾别有外神灵?转制分胎三次后,却嫌宗祖是嚣尘。药即是金金是药,母能养子意偏深。妊女牢藏神室内,深闺养之自坚心。玉田金谷随时种,吾今细说甚分明。得人守之宜秘隐,不秘不隐遭天嗔。

赞赏

长按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