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迁安广播电视报年第66期(总77期)

专栏·悠悠乡愁

茶井沟村的故事与传说

魏江荣

一、村名由来

大约在二百多年前,老祖宗王世友、王世俊兄弟二人,带着家眷由现名更新庄村搬到这里,看山、开荒种地。搬来时就只有哥俩两户,算不上个村子。经过多年繁衍人口,这个地方逐渐发展起来了。刚搬过来时,为解决生活饮水问题,哥俩在一棵古茶树旁挖了一口井;老妇人乐善好施,总是在古茶树上采茶,并用这口井的水煮茶,为过往的打柴人解渴。此地因古井、古茶树,而得名茶井沟,名字也因此流传下来,没有更改过。茶井沟人百余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友爱,将老祖宗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继承发扬,虽然村子几经搬迁,淳朴的民俗民情却从未退色。

二、古井传说

一进村东,便看见和一棵古茶树依偎相伴的一口古井。历经沧海桑田,砌井所用的石头边缘都已被打水人磨得棱角全无,石头的颜色已由最初的灰白变成了深褐色,古井直径80公分,井深6米左右,此井水清澈甘甜,口感极佳,养育了茶井沟村祖祖辈辈的村民,故大家亲切的尊称此井为“母亲井”。

经专业机构测定,此井水质好,富含丰富的矿物质,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都特别长寿,很少得疾病,这与村民世代饮用此古井水有着直接的关联,故此井又名“长寿井”。

另此井不深,几百年来,无论天气如何干旱,古井从没有干涸过。除供本村饮用外,在大旱之年,附近其他村也来此古井取水。据老人讲,如果天气特别干旱时把井水淘干不超过三天就会降雨,故称“灵异井”。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

1.年8月,由马区长在茶井沟村组织召开了“成立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会议”。会议上推选出茶井沟村第一任村长王海,由他负责三个村(万宝沟、才家沟、茶井沟)的各项工作。当时参加会议的还有游击队长江华,办公地点设在王海家。在马区长的带领下游击队边抗战边开荒生产,开出了10亩口粮地,为革命队伍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马区长才带领革命队伍离开,茶井沟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南山瞭望台,消息树

在战争时期,村民为八路军游击队站岗放哨,传递敌情信息,当时村民在村南的山上建了棵信息树,后来由于需要又建成了瞭望台。现在站在瞭望台上,向北望去不仅能看见长城东北半圈全景及卧佛山全景,还能清楚地看到卧佛及山上佛像。现在村里人将瞭望台取名为望佛台或拜佛台,很多人来此拜佛,据说非常灵验。

四、战争惨案遗址

年7月,罗屯治安军团部派出一个连向五重安营部运送给养,车队将路过西陈庄。当时驻村的15名游击队员正在万宝沟村百姓家里吃饭,得到情报后,游击队员饭都没有吃完,就在队长江华的带领下,去西陈庄村西的公路上堵截给养车。当时,由于敌众我寡,五重安营部也派出队伍增援,形势不容乐观,江队长赶紧下达了向北撤退的命令。当游击队撤到根据地,群众为了掩护游击队员,刚把队员藏了起来,五重安伪军向村里发射炮弹,正好有四发炮弹落在了院子里,除一发臭弹外,其余三发爆炸。当时就炸死了一个八岁女孩,三位老人受伤,还炸死了一头母猪,游击队员则安全脱险。善良淳朴的茶井沟村民用生命保留了抗战的有生力量,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

五、《红砖大学》

年由于修建万宝沟水库,茶井沟村整体搬迁到西陈庄村。原来的村子空了出来,公社党委政府利用三间土坯房,在此成立了“红砖大学”,专门培养农场技术人员。当时在校的学员有50余人,培养的成熟技术员主要输送到才家沟革命农场基地。“红砖大学”在传播农业技术、保障基地粮食生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当时粮食、肉禽的充足供给提供了人才保障,“红砖大学”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迁安广播电视报

总编辑:董汉玉

执行主编:张书琴

责任编辑:新春尹小燕刘葳

美术编辑:马瑞麒沈小卉









































北京白癜风医治医院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