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一座与传奇同在的山峦 龙山,位于迁安市区南七公里的野鸡坨镇内,山脉连绵,山脊不高。他头顶苍天,脚踏滦水;峰奇石怪,风景如画。他,是一座与传奇同在的山峦。 龙山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龙山的身躯若巨龙潜伏,龙头处伸入滦河,恰似龙饮百川,故龙山又名伏龙山。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迁安为山戎居所,国名令支,亦曰离支,其西为燕,其东南为齐鲁。令支介于三国之间,地险兵强,民风骠悍擅长骑射,屡逞杀代,蹂躏燕境。燕求救于齐。齐桓公纳管仲之谏,兵临令支,于葵兹初败戎兵,于伏龙山结寨。时伏龙山20余里毕无水泉,必黝汲濡水(今滦河)·距伏龙山15里之黄台山谷,地势险要,为进兵必经之地。故令支大将速买献计于期主密:截濡流,断黄台,以拒齐军。齐军乏水饮,桓公遂令士凿山取水,乱掘未果。公孙隰明进曰:蚁穴居知水,当视蚁蛭处掘之。桓公命寻蚁穴掘泉,果出水泉,其味清洌。因名其泉为“圣泉”,故伏龙山改为龙泉山,其井至今犹在。 踏着传说走进龙山,就像是穿越着一段久远的历史,那种回归到生命本源的亲切感,就犹如是婴孩回归母体。但龙山的美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沧桑和神奇,更在于她的灵动和温柔。 春夏时节,站在龙山之巅,极目远望,满眼都是生命的绿色。山,起伏连绵,树,苍翠挺拔。上空有鸟儿拍翅的声音,静的山上,因有了生灵的存在,顿觉鲜活。鸟儿的鸣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曲调婉转生姿。一只鸟儿被握在一个孩子手里,一坯泥土,顿时有了生命。我还喜欢在夏日的月光里独品龙山。繁星点点,披着轻纱的月光下龙山悠悠睡去,风拂着山的每一个角落,擦拭着白天留下的些许燥热,些许尘埃,萤火虫点亮了风的脚步,风托起她婀娜的舞姿,在挤挤匝匝的松树缝隙间顽皮地绕过,轻撩着我的衣襟。突然间,感觉自己心脏跳动的声音是如此的清晰,清晰得像是有人在我心里面放着一面鼓,高举着双手有节奏的敲打着,咚…咚…咚……心跳声和着溪流中的蛙鸣、山林中夜枭的脆亮,昆虫的呢喃,在心灵与龙山之间碰撞出了多维的夜色交响曲。静静地伫立在龙山的心海,脑海中跳跃出交响曲的又一个沧桑之声,滦河水绵绵不绝,悠悠长长…… 龙山的高贵和显赫更在于这里是英雄的故乡,这里有祖先留下的文明脚印。 这里,在商末周初曾走出过伯夷叔齐两个人,他们视周武王抬着父亲的棺材出征为不孝,视自己作为臣子讨伐君王为不忠,武王因此要杀掉他们两个,于是他们俩人采薇首阳山不食周粟,当他们听说薇这种植物也是周朝土地上的作物后,居然活活饿死了。伯夷叔齐被人们视为坚守节操的英雄传颂。接着,让我们顺着当年老马识图的路线走一趟吧。当年,齐桓公派管仲攻打孤竹,却误入龙山东侧之迷谷,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暗暗千重惨雾,冷凄数群啼鬼,乱飒飒无限悲凉。寒气逼人,毛骨悚然,狂风刮地,人马俱惊,东南西北,茫然不辨,东冲西撞,全无出路。桓公依管仲之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遁出迷谷,遂得兵定孤竹。龙山曾经为古战场,唐王征东时的山寨遗迹至今尚存,成为今人登高怀古的场所。还有棒打龙头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 龙山绵长却不高耸,正是这一特征造就了龙山特殊的性格。无论人们是否有征服他的欲望,亦或是征服欲望多么强烈,龙山总是那么安详静谧地平视着你。当人们困顿疲惫地俯视大地时,龙山依旧,他只是用沉默昭示着一个道理:疲惫不堪的人已不是上山前的自己,可我还是自己,究竟是人征服了我,还是我征服了人?想来,其实,人征服和挑战的只是自己。龙山的性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孤竹子民。 相信具有龙山性格的孤竹子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一定会续写更荣耀的新传奇。因为这是一座与传奇同在的山峦。 作者简介: 任峻山,笔名独行岳峰,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理事,迁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著有诗文集《独行》,主编《枫林晨曲》《枫林散曲》等书籍。 本文转自独行岳峰,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