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迁安“古八景” ■刘熙民 迁安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山河秀丽,有许多美丽的风光让人流连忘返,历代文人墨客将那些独具特色的景观归纳为“迁安八景”,成为迁安标志性的自然景观的代表。世易时移,虽然有些景点已经发生改变或已分属不同行政区划,但这些美丽的风光却永存人们心中,成为不朽。为重拾一段美好的记忆,特将古人关于迁安“古八景”的文献资料整理成篇,以飨读者。 “迁安八景”分为“内八景”和“外八景”。“外八景”均在冷口关以外,现为青龙、宽城两县所辖,“内八景”则仍在今迁安境内。 一、外八景 1、都山积雪 都山,燕山一脉,跨青龙、宽城两县,海拔.3米,为燕山东麓最高峰。山中峰峭谷幽、松柏苍郁、荒草绝径、藤缠雾绕,兽栖于密林、蛇行于深谷。 都山顶上,有一望海娘娘庙。相传望海娘娘为东海龙王三女。望海娘娘每眺望东海,思家泪下,当地便普降甘霖,旱荒解除。因此庙中一度香火鼎盛。当地人民也根据都山自然现象,总结了都山谚语:“都山顶上亮晶晶,烧香求雨也不中;都山顶上挂云帽,大雨一会儿就来到。”因山高,温差大,都山顶上一年四季都覆盖着一层白雪,山下虽是柳绿桃红,山顶上依然皑皑白雪,在湛蓝的碧空映衬下,犹如一朵洁白的雪莲花,蔚为壮观,成为一道奇景。因而被列为迁安外八景之首,永平府十二景之一。曾任知府的陈所立有《都山望雪》诗云:“祁连绝处总燕支,到此回头北斗低。六月山头犹载雪,罡风吹落蓟门西。”朱吉《都山积雪》:“彤云冻合天一色,鸟不高飞苔石裂。朔风卷海声如雷,一夜都山满头雪。千岩万壑光玲珑,琼台瑶室开天宫。是中可望不可到,安得一访浮丘翁。”《永平府志》载《都山映雪》诗:“何年积雪满都山,银海光摇玉宇间。无限华夷留此险,单于不及度榆关。” 2、大象飞泉 位于现青龙县肖营子村西沟。一石坝高三丈许。石坝上数股山泉上汇成一线飞瀑,沿坝倾下,宛如素练悬空,注入坝下石潭中。此潭半露于石坝外,半隐于石坝内。石坝为石钟乳溶岩,岩上空洞颇多,泉击潭底,空洞共鸣,其响大增,故名“大响飞泉”,被人叫得多了,因而谐音成“大象飞泉”。 每逢冬季,泉水溅到潭边,凝固成半圆形的冰圈,冰圈渐长,成为冰墙,冰墙逾高,渐成冰屏,到三九天,此冰屏与石坝面冻结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半圆柱形的冰缸,此时泉水仍沿缸沿流入潭底,但“大响”销声,飞泉匿迹,只闻流水淙淙,不知流向何处。这冰缸晶莹剔透,形成“大象飞泉”的又一应时景观。 3、冷口温泉 建昌镇北十里,为著名的长城冷口关。冷口北五里路东,即温泉所在地。原为三个小池,池内有泉水自地下冒出,无论冬夏,热气升腾,水温达40摄氏度左右。泉水内含钙镁氟氯多种矿物质元素,长浴此泉,可祛病健身。明代,守关一阉臣曾在泉上建房舍,供军士澡浴。日伪时期,被日伪占用。年,青龙县在此建立了疗养院,以水疗闻名。明副使李安仁(迁安蚕姑庙人)题冷口温泉诗:“白云堆里碧泉开,一脉融融绕战台。不是榆关寒气重,哪知春意此中回。”邑闺媛高顺贞诗云:“昔重清华池,今出冷口峰。和配汤盘铭,一洗头生垢。” 4、五指挺秀 现青龙县肖营子乡打虎店村东,耸立着五座山峰,一峰在前,四峰并后,远望酷肖人之五指,人称五指山。 据传,这五指山原来只有一峰,因康熙大帝打虎裂而为五。相传康熙48年冬,康熙围猎至打虎店。随猎一官员颇通堪舆,见此峰紫雾祥云缠绕,大有风水,他就偷偷留了下来,在打虎山下娶妻安家连生五子。他一生以栽培葫芦为癖,直到晚年才育成一株奇特的葫芦秧,此秧上仅结一个葫芦。他精心培育,爱如其子,家人等均不知何故。当葫芦快成熟时,他突得重病,弥留之际,叫五子于榻前,留下遗嘱:“吾半世为官,更无积蓄,只有这颗葫芦,你们五兄弟拿它上东山……”未完故去。五子莫名其妙,未待葫芦成熟,便摘下劈开,以探究竟。只见葫芦里长着一个铜钥匙,钥匙上刻有“东山之钥”字样。五兄弟就拿着钥匙上了东山。行到半山腰,手中钥匙突然飞出,变成一把利剑,直刺山腰。只听一声巨响,现出一道石门,门内珠光宝气,光芒四射。五兄弟方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五兄弟争先入内,拿足财宝,刚要出洞,又一声巨响,石门关闭。瞬间,山峰摇晃,一裂为五。据说,这五个山峰就是五兄弟的化身。这五峰峻峭挺拔,高耸入云,成为一景。 5、映壁横峰 今青龙县土门子村北,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其状雄奇,颇似高耸入云的一道影壁,被人称作“映壁横峰”,名列迁安外八景。 据传,此山原为南北走向。康熙皇帝打虎山上打虎后,登峰南望,见一岭高峻,问:“此岭何名?”答曰:“朱石岭。”康熙最忌朱字,因“朱”“猪”音同,“康”“糠”相谐,而糠为猪食,又大明王朝乃朱姓,康熙更忌,于是就写下“横峰”二字,以替代“朱石岭”,并让人刻于此岭,意为竖岭横来。山神认为此山乃秦始皇鞭来,不敢移动,但想康熙一代帝王,只好将山转为东西方向。至今,康熙题字虽早已蚀去,但状如影壁的横峰犹在。同治年间,被叫做“映壁横峰”,流传至今,为迁安外八景之一。 6、独木仙桥 位于今宽城县黄崖子乡三异井村北黄崖山中。黄崖山,海拔米,山石多呈黄色,因色得名。此山距迁安城里,遍山皆塔,塔立山顶,览塔必经“独木仙桥”。上黄崖,须从山东涉水过溪,到一古刹,由古刹始,攀石牵萝,拄杖弓行,登上山腰,眼前一道深谷,上横一独根巨木,是为桥耳。桥下万丈深谷,突兀幽深,让人不寒而栗。然欲览黄崖塔,必须过此独木桥。据传,过此险桥有仙人保护,十分灵验,每当游人战战兢兢,斗胆踏上这独木桥后,心中恐惧会骤然消失,因而被称作“独木仙桥”。邑媛高顺贞诗曰:“试问洞中仙,何年置丹灶。采药示前山,时踏长虹到。” 7、黄崖万塔 《永平府志》载:“此景距县二百五十里,遍山皆塔,出自天成,俗名黄崖。黄崖上有独木仙桥,至冰窖口与八沟界”。上黄崖,过“独木仙桥”,沿着崎岖的山路可达卧佛寺,寺内释迦牟尼石雕卧于石床上,面目依稀。出卧佛寺,翻过状似龟甲,被土人称作“判官肚子”的巨大凸岩,又穿过狭长的“一线通”石洞,盘旋曲折,可达峰顶。山顶古柏参天,松涛怒号,枯枝弄险,顽石间杂,无数石塔杂陈。短者赢尺,高者逾丈,数不胜数,来历无考。当地人讲,黄崖石塔,如同卢沟桥的狮子一样数不清。又传,此塔林为一个叫黄伯洋的奇人布下的石塔迷魂阵,足可媲美诸葛武侯的八阵图。钱塘高士奇有诗二首,专道这黄崖石塔,诗曰:“黄崖天外削,碧树万空悬。径绝迟归鸟,山空聚午烟。北来千嶂密,西去一关偏。万乘披襟处,风回百尺巅。”又诗曰:“何年凿山骨,屹立疑千寻。徒倚不可即,驻马空沉吟。藤梢与葛刺,蒙密何阴森。悬崖支一木,微径通崎嵚。岩扉有遗迹,邈矣烟霞深。杳霭青松际,白云迷至今。” 8、鱼鳞叠锦 位于今宽城县大石柱子乡。青龙河上游西岸。有一高山,海拔米,原名摩天岭,峰高入云,层峦叠嶂。山上有石,色分五彩,状如鱼鳞散布,阳光照射下,五光烁目,蔚为壮观,人称“鱼鳞迭锦”,到此游人流连忘返。 关于鱼鳞山有一传说。山南张羽,因与东海龙王公主相恋,龙王不允,于是就有“张羽煮海”故事。至今仍被人编成戏曲传唱。龙王深恨张羽,就下令十年内不给张羽的家乡降雨。张羽家乡百姓,每年被旱荒夺去生命者不可计数。公主知道后,就派一名贴身丫环代她到张羽的家乡降雨。这丫环乃一个鲤鱼修成。因私出龙宫降雨,触怒了龙王,龙王对此丫环施以剐刑,将鱼皮剥下,抛在山上。于是,鱼鳞就化作满山彩石。当地人为纪念这位鲤鱼姑娘,就叫此山为“鱼鳞迭锦”。 二、内八景 1、黄台夕照 黄台山又名黄土山,现已融入市区内,西临黄台湖风景区。《迁安县志》载,黄台山多黄土,其状如台,滦水自西北来,经其右南流。至龙山折而东。山阳有栖真寺,寺西为龙王、药王庙二。还有西来庵等古建筑,乾隆丙寅,处州太守郑勋建亭于其上,其名凌云亭,笔状,山北有一文箕石,状若石砚,与凌云亭合称文笔石砚。每当夏秋季节,夕阳西下之际,伫立黄台峰顶,远眺西方群峰,俯视脚下滦水,真叫人心旷神怡。此时夕阳在天,晚霞灿烂,滦水泛舟,白帆往返,远山如黛,近影婆娑,真是无限美景,因而位列“内八景”之首。明邑人李成性《秋月续游黄台》诗曰:“白帝行新令,黄台忆旧游。山河仍古昔,岁月已迁流。鸟向洲中集,云依天际浮。投竿垂小钓,载酒泛轻舟。目醉石疑虎,形忘客似鸥。放开江海量,收尽水天秋。”邑令张一谔《登黄台》诗云:林峦树色起晴光,野翠溪风入草堂。百尺滦流漱白石,万家砧杵动寒霜。清分箫寺松前月,逸醉香山社里觞。心净片尘何处著,惟余琴鹤伴奚囊。”张太复《重九复二日登黄台山》曰:“节过黄花冷未开,且携樽酒上黄台。依然水远山长势,已后登高作赋才,树色寒添新雨后,河声怒卷北风来。醉余藉草高歌剧,又听城头画角催。”邑之清代女诗人高顺贞诗云:“日薄众峰低,紫翠变俄顷。返照上孤亭,空山荷笠影。” 2、峡谷影龙 发源于内蒙丰宁的滦河水,似一把利剑,劈开藏龙山,成为一条峡谷,即龟口。龟口宽不足50米,两壁陡峭,右岸峭壁呈墨色,墨色石壁之中,有一条黄褐色石线蜿蜒曲折,酷肖一条长龙,头东尾西,翻腾戏水,头入河水,做吸水状,两条龙须伸出水面,甚为壮观。每当清晨,壁映龙影,水移影动,栩栩如生,此天造地设之景令人叹为观止,称为峡谷影龙。 龙影的形成,有“累死黄龙笑死龟”神话传说。滦河故道在迁安北部遇藏龙山而改向东流,又南折过迁安城东。因河道浅,故而河水经常泛滥。玉帝下旨令黄龙劈山改道。龙宫中,黄龙与乌龟打赌,以一夜之间劈开藏龙山为凭。劈开,则黄龙赢;劈不开,则乌龟赢,并在龙王面前写下军令状。黄龙得令,连夜作法,刚过半夜,山将被劈开。乌龟一看,心中着急,想出一计,学公鸡啼鸣,黄龙一听鸡叫,以为天快亮了,于是使尽浑身力气,用龙角将藏龙山从中间劈开,结果力尽身绝。乌龟一看,大笑不止,竟活活笑死。这一故事被收入县志中。邑人马恂《龟口》诗曰:“老龟呀呀笑不止,苍山劈破黄龙死。北来大河何崩奔,怒涛惊吼黄龙魂。黄龙性急青龙缓,约之为江竟懒散。五十里外方合流,鳅嘲鲤叹声啾啾。天倾地缺少如愿,寄语群龙休作捷。而今河水来滔滔,断立积铁双崖高。我踞龟石倚龙窟,屈曲山根抱龙骨。”高顺贞诗曰:“峡口影蜿蜒,潜行阅今古。何不挟风云,与世作霖雨。” 3、西津晚渡 迁安城西二里许,即滦河渡口。这里水深势稳,是迁安西去的要津水渡。夏秋之际,晚景尤佳。水面上鳞光闪闪,河中大小船只载物乘人,悠悠行进。水鸟欢叫声,牲畜嘶鸣声,船夫吆喝声,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曲。清康熙九年迁安县令王永命诗云:“宿鸟栖林后,晚程烟水开。问津逢日落,暮景映波回。疏艇归人急,寒潮返照催。孤村依岸泊,鸥鹭与徘徊。” 4、灵泉喷玉 距迁安城40里东北方向上有一徐流口村,村东有一小山,名东白山。山上遍布圆形白石,远望状若鱼鳞。相传这里因莹石如龙披鳞甲,有龙之图腾,因而富甲一方。一日,一道士来到山下,诱惑民众说:“你们这里如此富庶,因东白山上有宝,若能掘出宝藏则附近人家皆成富翁。”并扬言:“宝物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当地民众信其言,遍山发掘。宝物掘出,也掘出了数十眼山泉。道士欲独吞宝物,民众据理力争,道士施展妖术,作法运起熊熊大火,大火持续九天不灭,民众遭此横祸,纷纷焚香祷告上苍。此情此景,早惊动了玉皇大帝,玉帝命雷公电母击毙恶道,又令九条神龙下界施水灭火,解救众生。这九条神龙栖身于九眼神泉之中,行雨灭火,经过三天三夜,终于扑灭了大火。烧焦的土地复活了,荒芜的林木又重生,满山又披上了绿装,泉水喷涌,汇成了涓涓溪流,人民又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纪念神龙,当地百姓在东白山上修起了龙王庙,四时祭祀,把这九眼神泉命名九龙泉。这九龙泉冒出的水晶莹剔透,撞击山石,如佩环鸣罄,因而被称作“灵泉喷玉”。 5、云寺晓钟 老县城西10里,今钢城大桥北侧,有一山名五里山,当地人称北山,与黄台山隔河而望,山高数十丈,怪石嶙峋,山东侧原有一寺,名石佛寺,气势恢宏,形态别致。正殿供奉如来佛像,西角门外有关帝庙,禅堂西古柏参天。山东一巨石上,镌刻大小佛像57尊,居中大佛坐像高2.5米,头长1.5米、面宽1米。正殿前曾有一钟楼,上挂一铁钟,高2.5米,周长须两人合抱,钟声洪亮,声传十里。每当拂晓时分,钟声传来,整个滦河滩、黄台山都回荡着古寺钟声。如今古寺虽颓,钟声杳然,然而遗迹尚存,石佛仍在,“云寺晓钟”之清音仍隐隐回响在人们记忆中。康熙九年迁安县令王永命诗曰:“兰若栖云久,禅钟彻晚新,偈参曾入定,声到客知晨。霜杵催今古,金绳幻觉真。平静如棒喝,醉后是何人。” 6、岚峰叠翠 迁安城南野鸡坨镇域内有一岚山,此山突起平阳之地,峰峦起伏,峻拔突兀,连绵数里,翠色层沓,云缠雾绕,名为“岚峰叠翠”。远眺岚山,峰美谷奇,近临其境,妙趣无穷。岚山上南峰为秦王顶,往北为“吊崖”、“四门顶”“公子帽”三峰。吊崖高耸,状如利剑,陡峭峻险。五沟十八峪,沟峪纵横,景中有景。北方山脉之雄浑与南方山脉之秀美兼而有之。吊崖峰可知晴雨,此山一奇。虽晴空万里,若见云雾笼罩,则大雨必降;若五彩轻气缭绕,必定艳阳高照。山腰三洞,岚山洞最奇。洞口为百丈石崖,下临深渊万丈,唯一羊肠小道可通洞口,洞口上有高数丈独石五块,其一角触地,摇摇欲坠,使人望而生畏,胆大者攀援而上,有惊无险;胆小者畏葸不前,望洞兴叹。洞口阔可容数百人,渐进而愈窄小,人不能行,深不可测,于洞中点燃柴草,山顶上可见青烟袅袅。明朝邑人李安仁诗曰:“列嶂干霄翠黛凝,露蒸雾涌碧云层。斜阳笛里山城暮,徒倚南楼兴倍增。” 7、滦水拖蓝 每当深秋来临,奔腾咆哮的滦河水变得宁静安详,登高远望,蜿蜒的滦河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在大地上游动在黄色河滩的映衬下,犹如蓝带长拖,故名“滦水拖蓝”。如今滦河上修成了人工湖,更加景象万千,婀娜多姿。 8、东岭晴岚 迁安城南十余公里处(今夏官营镇域内)有一山岭,曾是迁安、卢龙两地的分界线,名为分属岭,又称“东岭”。岭下巨石上刻有“龙吟虎啸”四字,出处无考,临河处有一松倒垂而生,可称奇景。当夏季午后,傍晚时分,暴雨骤晴,天清气爽,夕阳斜照,分属岭上方常会出现一条彩虹,被称作“东岭晓岚”。康熙初年县令王永命有诗赞道:“山色本无定,晴岚倍可耽。天容开丽日,彩翠自成岚。雾鬓营御笔,风发摩诘参。何当摹其景,烟尽岛如蓝。”东岭晴岚美景,虽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然此地尚存,似可再现当年景观。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