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广播电视报年第84期(总95期) 专栏·民间故事 迁安仁义胡同与桐城六尺巷 李国存 迁安仁义胡同 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西街的“仁义胡同”,由“仁义”而来。这条人称“仁义胡同”的小巷,位于原建昌营大西门里路南。此胡同长约50米,宽约1.1米,由两道长短不一的条石铺成,避免了雨雪天过道的泥泞。由于胡同狭窄,平时可容一人挑担通行,若两人相对仅可侧身擦肩而过。 建昌营是扼守冷口关的战略重镇。冷口关是明长城蓟镇重要关隘,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东北32公里,明时为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也是交通和军事上的要地。清入关建国后,长城内外一统,由于此处为南北交通要冲,建昌营作为商贸重镇日渐繁荣。据相关史料记载,建昌营是冀东地区通往关外除山海关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商贸活动的鼎盛期自清中叶至抗战伊始。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为周边重要的农副产品贸易集市。据说,建昌营原来的西大街与南面的鸡市街本不相通,有了这条仁义胡同之后,两街才相通了。 这条胡同虽窄,却有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相传明朝时,建昌营有两户人家相邻,东家姓任,西家姓梁。梁家欲盖东厢房挤占土地为基,任家不容。两家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任家给其在外做官的家人寄信做主讨说法。不久,此官复信,上书四句诗: 千里捎信只为墙, 让他二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到此信,认为确实在理,同为邻里,远亲不如近邻,便主动让出二尺。梁家闻之,自觉惭愧,也让出墙基地二尺。两家由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演变成了互相谦让。两家达成协议,形成了这条四尺宽的通道,方便了往来行人。 此义举,深得街坊邻里夸赞,周边的居民,得此教益,多少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让。从此,“仁义胡同”的义事,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笔者多年以来,每次路过建昌营,几乎都要到老街的仁义胡同走一走看一看,曾专程釆访过几次仁义胡同的守候人。听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自古以来,这里民风淳朴,经商笃信“和气生财”这个理,为人处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要让三分”的风尚深入人心。建昌营为多民族聚集区,有9个民族常驻于此。人口居前三位的是汉族、满族、回族,兄弟民族之间,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互谅互让,互相帮助,解决困难,大兴仁厚谦让之风,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和谐颂歌。 年,德高望众的博学乡贤穆瑞民老先生,自发筹建了“仁义胡同纪念馆”。纪念馆位于仁义胡同内,馆内陈列颂扬仁义胡同精神的书画作品以及中国历代美德故事展画。仁义胡同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基地,“仁义胡同”更是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安微桐城六尺巷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和弘扬的传统美德。明代有河北省迁安市的仁义胡同,无独有偶,清代又有了安微省桐城市的六尺巷,这并非偶然,却实属巧合。 在“桐城派”的故乡——今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的六尺巷,东起西后街巷,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院,全长米,宽2米,均由鹅卵石铺成。 关于它有一个典故,广为流传。据姚永朴《旧闻随笔》、《桐城县志略》载:老宰相张文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千里书来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张英,安徽桐城人,清代康熙六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人称为张宰相。张英的四个儿子也均为进士,尤其次子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官居保和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所以,张英的家乡,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说。据《清史稿》记载,“(张)英性和易,不务表襮,有所荐举,终不使其人知。所居无赫名。在讲筵,民生利病,四方水旱,知无不言。圣祖(康熙)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 六尺巷故事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已载入《中国名盛词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六尺巷是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六尺巷”的故事,凸显的是官方如何对民众的态度,那就是不以大欺小、不恃强凌弱,是历代处理官民关系的典范,更是民心所向、众望所期。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等也到此视察,留下佳话。 迁安广播电视报 总编辑:董汉玉 执行主编:张书琴 责任编辑:郭强尹小燕刘葳 美术编辑:马瑞麒沈小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