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河土人的家国情怀 ?钱宝林知识使人快乐和对社会有用,获取知识永远不要满足。更重要的需要有对正义的敏锐感,对责任的强烈感。世界需要知识和道德两者,兼有这两者才是好公民。——题记杨帆引子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一位翩翩稚嫩的少年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与同学们正在承德铁路小学的操场上尽情地奔跑着…… 六十年代末期,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地在辽宁兴城那方土地上奉献着青春…… 七十年代初,他又回到承德,他要回报乡土。从此,他在承德这片故土继续接受滋养、熏陶,生根、发芽、结果,并与这片热土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这个人就是在承德教育界、文化界小有名气,其自诩为“热河土人”的原承德铁路中学校长杨帆。有承德社会名流评价:杨帆校长是一位 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摄影家、还是门券收藏家,多才多艺,德高望重。一、少年之纪录年8月20日,杨帆出生在辽宁省黑山县的大虎山。杨帆说,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年,唱着《 进行曲》和《王大妈要和平》的歌曲,杨帆从老家简陋的校舍里与同伴们同窗共读,朗朗的读书声穿透了秋日里的阳光。 年春天,由于父亲从大虎山铁路机务段调到锦州后又奉调到承德铁路分局工作,他们一家随之来到承德落户。杨帆顺利地走进承德铁路小学的明亮教室。放学了,古色古香的承德火车站,青色砖瓦的小巷民居,市井民俗的百姓生活,林林总总地从眼前划过。有那么一天,一位慈祥的老人对他说:“我到过东南西北许多地方,要说咱们承德,有山有水,冬不冷夏不热,四季无大风。是中国 的地方”。这一句话,让杨帆深刻地记忆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影响一生。 杨帆从小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是老师们的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订阅少年报,阅读“字书”,接触到《西游记》《水浒》,也借阅过《儒林外史》,但是他还看不懂。 ▲杨帆年小学毕业照。年小学毕业,他作为承德铁路小学 的学生被保送到了辽宁阜新铁路中学。 杨帆告诉笔者:14岁开始远离父母,千里求学,从少年到青年,赶上吃不饱的年代。中学经历了繁重的劳动。大跃进,钢铁元帅升帐,全民大炼钢铁,煤炭先锋在前,几十里地背矿石,露天煤矿选煤,到农村夏天稻田拔草,烈日下耪地,秋天收割,冬天深翻地。勤工俭学脱坯烧砖,都是重体力活儿。那是没少吃苦,强筋健体、淬火锻炼的六年。 学校每月的伙食费9元,父亲每月给他寄15元。剩余的6元他买书,那时《林海雪原》《红日》《暴风骤雨》等长篇小说一元多钱一本。初中就订阅杂志《萌芽》《鸭绿江》。他买了口琴,买了笛子,无师自通。初二时突然对集邮感上兴趣,开始收集邮票。小学时绘画只是三分、四分的成绩,初二开始喜欢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后每次绘画都是5分。他收到报社的 笔稿费一元钱,那是报纸刊登了他的一幅画。第二笔稿费则在高中,也是一元钱,那是一篇写一个同学奋勇救火的通讯。 在中学他一直是老师欣赏的 学生。初一当中队长,初三加入共青团,高一当上了几个班的联合团支部书记。学校《火花报》的编辑。高三征文比赛,他的《山城赋》获得一等奖。那篇作文,写的就是咱们承德。 高中时还热爱足球运动,同学们自己筹钱买足球,踢破了补,踢碎了再买。 年全国掀起学习雷锋的高潮,学校组建了二百多人的合唱团,杨帆担任领诵,直到高三毕业,在阜新市多次演出。 中学期间,他对学校不满意的地方是图书馆不对学生开放,六年里,没有摸过学校的图书。杨帆遗憾地说:“正是渴求读书的年龄,如果有图书,他会懂事更早,懂得更多。” 学生喜欢知识丰富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敢于管理的老师。自己做学生时候的体会感受,成为他当校长以后经常得失比较,作为镜鉴的工作思路。 高考,是人生道路的一个重要节点。杨帆对笔者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高考经历。那年高考前,空军招选飞行员。支援国防建设,同学们都积极地报名应征。杨帆当然不甘落后,一轮一轮地筛选下来,全校居然就剩下他自己。从4月到6月,招飞不合格的同学,都安心地去复习了,只有他每天被校医盯着定时量血压、测体温、体重,叮嘱要按时睡觉,选飞的事好像是板上钉钉了。拖到了7月份,老师告诉他先参加高考。结果,这有一搭没一搭的高考成绩肯定不会理想,本想报考北京政法大学的希望落空了。这时阜新军分区通知他作为后备等待通知,杨帆想念父母,借机回到承德家里。第二天,阜新那边来电话让他去报道。家里人想,既然去当空军了,明天全家去拍一张合影留作纪念再走不迟。还真是迟了,待杨帆到了军分区报道,军分区首长说:晚了,选飞的组织和人员都撤销了。军分区的人安慰他:你还可以当海军、陆军,让他随便挑。 但当时国家的政策是,优先选飞,选飞不合格,接着上大学。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失去了直接报效国防的机会。应该感谢班主任老师,在报考大学的档案里,为他写了推荐信,说明杨帆同学如何如何 。 他微笑着告诉笔者,后来,不能当兵的遗憾和心愿,要由他的儿女来完成。果然,年,他把女儿送到了部队。 二、大学之成长 带着些许惆怅和遗憾,尽管那年的洪水冲断了铁路线,杨帆还是如约地来到大连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由于高中毕业学校的推荐,早晨下火车,刚刚入校,还不辨东南西北,辅导员就让他指挥全体新生搞班级卫生,不久杨帆当选上学生会副主席。(后来杨帆当了校长,他把这类似推荐信的形式变成了为每个学生建立素质档案。学生在思想方面、体育方面、文学方面、艺术特长方面、获得奖励奖项方面,都有详细地记载。这为升学、就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档案材料。这在当时的承德、在北京路局、甚至在全国都是一个创举。) 因为基础知识扎实,在大学的学习如鱼得水,开始在系里显露头角,很快得到老师们的赏识。 年的春天,“文化大革命”从批“海瑞罢官”、批“三家村四家店”开始。中文系成立了专业队。所谓的专业队即是专门撰写批判文章的。杨帆被老师选进专业队,分到了电影组,担任电影组的组长。被批判的电影有《武训传》《舞台姐妹》《兵临城下》《逆风千里》等等。同学们非常羡慕他在电影组,能有机会看到好多电影。杨帆说:看电影高兴,但是写文章可不轻松。因为他觉得那些要批判的东西,有时代的特殊性,他不愿意说违心的话,写起来很掣肘。 没有想到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迅速升温,由文化领域发展到思想领域,政权领域,到处是大字报。学校全部停课,大专院校成了红色的海洋。革命大串联,坐车不要钱。8月18日是个重要的日子,毛主席 次接见红卫兵,支持红卫兵的“造反”精神。接着是8.31的第二次接见。 杨帆高兴地说他有幸参加了第三次毛主席接见红卫兵。辽宁师范大学的师生串联来到北京,北京有接待站,安排他们到北师大,吃住都在那里。到北京的第二天,北京市委通知选学生代表上天安门接受毛主席的接见,辽师大分配到一个名额。教师和学生们一致推选杨帆代表大家去见毛主席。接着是政审,9月14日傍晚集中,大卡车将学生代表拉到劳动人民文化宫。第二天,一整天纪律教育,特别交代不能主动上前与中央首长握手,要带上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等注意事项。 9月15日下午5点,杨帆和其他学生代表一样,有序地登上天安门城楼。在城楼西侧平台席地而坐,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讲话,他强调纪律后说:“晚上的饭,有我吃的就有你们吃的”。现场气氛很活跃。然后安排学生站立的位置。东北区、华北区的学生代表站在天安门西侧汉白玉栏杆的后面。中央领导人陆续登上天安门,林彪、刘少奇、周恩来、陶铸、康生、朱德、陈云、邓小平、陈毅、贺龙、江青等依次在眼前走过。咫尺之间,大家不能握手,只有不断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有位女同志搀扶着毛主席也走过来了。“敬祝伟大 毛主席万寿无疆!”“毛主席万岁!”响彻整个天安门城楼。杨帆感觉首长们都比较严肃,只有陈毅和江青有些随意,主动和学生们握手。 下午5点半,大会开始,周总理主持,林彪讲话,然后毛主席在天安门上走到东边,再走到西边,向广场上百万红卫兵招手。接见达到高潮,“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震天动地。 下午6时,天色已经暗淡下来。接见结束,广场上的人群开始疏散。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与天安门上的大学生红卫兵代表们合影。 过了大概有半个月,新华社把照片寄到了学校。这是当时中央领导人最全的一张照片,现在这张老照片成了这家主人在人生的经历中最珍贵的一件纪念信物。 ▲这张合影照片,杨帆的位置在三排左起第10位。二排左起第10位是周恩来,第11位是毛泽东,他离毛主席很近。接下来的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了。学校形成了保皇派和造反派两大组织,两派对立斗争逐步升级,大批判、大字报、大辩论、挂牌戴高帽游街、批斗、武斗。一大批老教授、老干部被莫须有的罪名拉出来批判,实施专政。那些过激的行为,那些侮辱人格的事情,杨帆说他做不来,也不忍看。 杨帆介绍说:年,他回了一次母校,见到了很多被他保护和保护了他的老教师,一些老师虽然没有教过他,但是感情很深。年,原中文系的党总支书记郭仲文和其他两位学校领导来承德旅游,杨帆在京承饭店招待他们。回忆起“文革”期间发生的一桩桩事情,都感到荒唐之极。他们在“文革”期间都曾含冤挨过整,但对杨帆的印象始终是个踏实上进好学的学生。师生之情,溢于言表。▲杨帆年大学毕业照。年,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驻学校,校园秩序得到恢复,但是没有复课,、届的学生分批分配各地。、届搞革命大批判,杨帆被安排做系报的主编。10月份,、两届学生,集体来到岫岩县下乡劳动。11月突然接到国务院通知,届也开始做毕业分配。像杨帆这样品学兼优的,根据文革前惯例他很有可能留校,但军宣队告诉他,国务院下发的文件,一个也不允许留校,都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三、下乡之锤炼 军宣队让杨帆自己选一个地方。杨帆选了离家比较近,又有大海的兴城。带着一份美好憧憬的心情,12月的一天,他来到兴城报道。 他不知道,此时,大学生已经不再是革命先锋的红卫兵,身份突变成了要接受教育的“臭老九”。同一个大学的学生不能分配在一个公社,这个名目叫“掺沙子”。 当一辆老牛车拉着他走在满眼泛黄的荒山秃岭之间和不宽的黄土路上。夕阳西下,牛车的木轮咯噔咯噔地碾压在冰河上,冰面发出吱嘎吱嘎的破碎声,杨帆当时的心境仿佛有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 兴城县西部山区郭家公社任合大队,一个没有电,没有水井,没有厕所的小山村。交通不便、闭塞、荒凉和贫瘠,哪里见到一点大海的影子? 大学生知青,按照国家政策带着粮食本吃供应粮、挣工资。 不久,知道了在附近当知青的还有北大图书馆系的,北体足球系的,有学医的,有学农的,有学艺术的,有学商业的…… 杨帆融入了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抡起大锤开山凿石,操起大镐挥汗刨粪。支起锅灶学烧柴,磨好米面学做饭。点起油灯搞批判,访贫问苦唠家常。 下乡不久,他被抽调到公社搞专案,搞宣传,一年后做团委书记,兼负责知青的管理教育工作,成为一个公社知青的头儿。一个公社十几个知青点,一百多名知青,他一个个熟悉。都来自城里,有同病相怜的情感,很快成为这些知青的知心人。 农村公社的干部虽然有分工,要做好本职的工作,但是更多的时间都要围绕着中心工作,经常下乡在各个大队、生产队奔波。例如学大寨,修梯田,挖水渠,打井,积肥,植树造林等等,对个人的能力是个考验。一些老干部对他言传身带,杨帆虚心向老干部学习,不怕吃苦,努力工作,年4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早春,有知青跟杨帆讲了李良峪大队二道沟里埋葬着一位为革命牺牲的区委书记的事情。这引起了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