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神农架接待游客多万人次,其中八成游客必到木鱼旅游度假区……” 木鱼旅游度假区地处华中第一峰——神农顶南麓,平均海拔米,境内有神农顶、神农坛、天生桥、香溪源等知名旅游景点,是湖北“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和游客集散地,也是神农架对外开放的窗口。 “10年来,游客接待量增长5倍;旅游收入增长10倍。”木鱼镇党委书记、木鱼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刘贤武介绍,年以来,木鱼加快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步伐,区内旅游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服务更暖心、文旅活动更丰富,度假区内处处好风景,处处好生态,避暑游、养生游、冰雪游等蓬勃发展,正朝着“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昂首迈进。 丰富新业态,游客脚步慢下来 9月25日,“十一”长假前夕,武汉游客秦晓萌开启了神农架之旅。 从木鱼镇出发往神农顶,车在绿色的山林中穿行,关掉空调,清新的空气灌进车里。两侧茶园一片苍翠,采茶的姑娘正在采摘秋茶,偶尔传来的山歌让人心旷神怡。 车行至垭子口,风景画风突转,公路两侧树叶开始变黄。仰望神农顶,绿色、黄色、红色的植物把神农架的秋装扮得丰富多彩。 “这一趟太值了,一天看两季,特别是原始森林的秋天,画面太震撼了。”秦晓萌说,以前只听说“神农架的每个季节不一样”,现在看来“同一个季节的每个景点都不一样”。 “美的不仅是山水,还有情怀。”木鱼镇副镇长朱贻亮说,近年来,木鱼旅游度假区通过引入新业态,让旅游不仅是看风情,更是一种心灵的深呼吸。 在天生桥景区“巫夷寮舍”,常年有一位身穿白色长褂的青年。他坐在屋檐下,悠闲地吹着陶笛,悠扬的笛声在大山间回响。 这个男子就是“北漂哥”杨磊,大家也习惯地称他为“三石哥哥”。 出生在湖南的杨磊,是一名美术老师,一次偶然的神农架之旅,让他印象深刻。4年前,他辞去北京的工作来到神农架,在景区住下,并开始以陶笛为介,在景区销售旅游产品。 一个月前,武汉游客王女士专程赶到神农架,聆听“三石哥哥”的陶笛演奏。 “烦躁的时候,听听三石哥哥的《故乡的原风景》,内心马上平静下来。”王女士说,三石哥哥的所有专辑她都买了,到今年已连续4年来这儿。 在官门山景区,公路一侧的峭壁上悬挂着多只蜂箱,蔚为壮观。 每年7月底8月初,这里举行的崖壁蜂蜜收割活动,成为不少游客难忘的记忆。今年8月,收割蜂蜜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观看。 镜头前,养蜂人顺着钢梯爬上峭壁,打开蜂箱,拿起割蜜刀,麻利地把充盈着蜂蜜的蜂巢“舀”出来。不远处,新割的蜂蜜在现场过滤、灌装。 景区内微风拂面,百花蜜的馨香沁入心脾。新灌装的蜂蜜被游客抢购一空。 “官门山有动物乐园5处、植物保护园16处,但游客到这里不只是看风景。”景区负责人宋静说,近两年,他们开发了神农造物、4D影院等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了解动植物知识,进一步擦亮神农架动物天堂、植物宝库的名片。 拓展旅游+,全域旅游迸发新活力 木鱼春有百花,夏有清凉,秋有红叶,冬有瑞雪,一年四季各具特色。这里年均气温11.6℃,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平均气温也只有22℃,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14万个立方厘米,是旅游、会议、休闲、度假的最佳目的地之一,单日最高接待人数突破3万人。 如何让游客在这里感受神农架的独特魅力? 神农祭祀是神农架林区最盛大的祭祀仪式,每年清明节前后和炎帝生辰纪念日,神农坛景区就会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游客驻足观看,用手机、相机记录下精彩瞬间。 随着神农祭祀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一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每年吸引国内外华人来这里参加活动。 今年夏天,由一群爱好文艺的武汉退休老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纳凉晚会在香溪街上演,上千名当地群众及外地避暑游人围观。这套准专业团队已连续10年送文艺进林区,目前队伍壮大至近百人。 木鱼紧抓旅游带动发展的强劲势头,大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构建“旅游+”生态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旅游+康养,森林酒店、红花小镇等康养小区酒店备受欢迎;旅游+农业,农耕体验游、特色民宿游深受青睐;旅游+体育,越野跑、滑雪等赛事轮番上演;旅游+美食,木耳炖土鸡、蜂蜜玉米饼、洋芋炖腊蹄、冷水小野鱼打造“舌尖上的木鱼”……多种业态相融相盛,“旅游+”业态迸发新活力。 9月11日至13日,来自河南和湖北两地的46名作家、诗人齐聚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以“炎黄文化润华夏,高山流水遇知音”为主题开展采风活动。 知名作家吴仕钊表示,山水风物最能涵养人的品格和精神,山水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濡养当地人的精神源泉,神农架应发挥好生态优势,走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促经济增长的道路。 韦群是湖北省作协会员、神农架本土女作家,年,她搬到木瓜园,一边经营民宿,一边坚持写作,过着诗与远方的生活。活动中,她讲述了自己回归田园、守卫乡村的经历和梦想。 10年来,木鱼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成就引起中央级、省级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