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2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骨器,顾名思义为骨头制品,骨制品包括动物的骨、角、牙制品。原始人类发达的狩猎业和畜牧业,为骨制品的问世及应用流行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根据考古资料,骨制品的历史源远流长,与石制品、木制品一样,同属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或生活用品。讲好文物故事迁安博物馆序厅内,陈列着一座“人”字形雕塑,该雕塑由骨针、骨锥构成,“人”字形结构则寓意人类文明的开始和博物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雕塑取意于迁安市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其中骨锥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锥”。骨针是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在我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骨锥,是用保留有髓腔的骨片劈开后将端部磨尖而制成。迁安博物馆展出的骨针和骨锥,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的细心和敬业,很有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年2月,爪村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为了争取大丰收,到处修水利并寻找肥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滦河渡口村西南岸地表1.5米至2米深的黑土层中,挖出来很多坚硬的动物骨骼。当时人们以为挖到了龙骨。消息很快传到县里,并很快反映到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派专家前来爪村调查发掘。这次发掘,一共发掘了5个探坑,发掘面积达平方米,获得了许多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骨器。为了弄清爪村遗址的地层层位和文化内涵,年和年的春季,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谢飞先生、唐山市文物管理处孟昭勇等联合对爪村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并邀请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张森水、尤玉柱先生指导调查发掘工作。这些考古专家们不畏艰辛,在非常恶劣的环境下,在那里用筛子筛,用刷子、手铲细细地挖掘寻找。年春季,考古专家们辛勤、细心的发掘终于有了重大发现!“骨针、骨锥”这一人类最早的缝纫工具,被筛子“筛出”!迁安市老文物工作者郎志远、时任文化馆馆长侯志明见证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出土的骨针,针身、针孔保存完好,针尖残缺,刮磨得很光滑。骨针长7.6厘米,针眼直径0.1厘米,最粗处直径0.3厘米,骨针针尖部位削制而成,呈梯形状;骨锥长15.8厘米,骨锥上部用石器刮削出锐利的尖,柄上一面有平行刻花纹装饰。这两件精美的骨针、骨锥是当时全国出土的仅有的第三套人类最早的缝纫工具,堪称发现旧石器时代骨制品的杰作,其中骨锥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锥”。经专家们认定,这两件精美的骨针、骨锥属于旧石器时代,虽然新旧石器时代划分的标志是打制与磨制的区别,但从人类的漫长进化过程中,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磨制石器的过渡。迁安市出土的骨针和骨锥出现了早期磨制的痕迹,被认定属于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旧石器晚期。骨针、骨锥同时筛出,可以推断当时先民原始的毛皮衣裳就是用骨锥凿孔,骨针穿线缝成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骨制品的制作利用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阶段,它的发明看来也是水到渠成,因为兽骨和兽皮同是狩猎的衍生产物,稍加利用便改变了先民原来只能披树叶、树皮和简单撕扯而成的兽皮的落后状态。兽皮一经缝纫,就产生了有形的原始衣服,丰富了人类的服饰文化,让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对于远古文明产生具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骨针、骨锥的出土,也证明了旧石器时代爪村遗址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来源

环渤海资讯网作者/来源:唐山文化旅游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