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可能有不少唐山小伙伴对迁安、迁西“2”的独特发音印象深刻。原因就是迁安、迁西一带的方言没有卷舌韵母er,普通话“儿、耳、二”的发音是er,发音的时候舌头有点儿卷,而迁西、迁安方言发这些音的时候,舌头是不卷的,有些小伙伴将其形容为“饿”。为什么迁安、迁西人这样发音呢?北方特殊现象卷舌韵母er是普通话和北方汉语方言普遍具有的一个韵母,《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商务印书馆年版)调查了全国个县与县级行政区的汉语方言,“儿”在全国有很多种读法,其中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北部、河南中南部、陕西、四川大部分地区、湖北中西部等地的发音都是er,长江中下游以南(除去湖南西北部)的发音几乎都不是er。卷舌韵母er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分布非常普遍,身处这片区域中心的迁西、迁安一带却没有,实属特殊现象。这究竟是为何?迁西青山关17世纪之后演变中断汉语的语音是逐步发展演变的,卷舌韵母er也不例外。在元代,元曲需要押韵,为了规范押韵用字的读音,有叫周德清的人写了一本书叫《中原音韵》,这本书记录了当时大都(今北京)一带的语音,根据记载,当时“儿、二、耳”等字与“丝、司、时、始、市”等字是可以押韵的,也就是说这两类字的韵母相同,说明当时卷舌韵母er还没有产生。到了明代,年,一个叫金尼阁的法国传教士写了一本书,叫《西儒耳目资》,他是在山西人韩云的帮助下写成的,金尼阁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帮助来华传教士学汉语(他把传教士叫西儒,也就是来自西方的儒生),金尼阁把“而、儿”的读音标为ul,这个音实际上就是卷舌韵母er,前面的u读音接近ɑ,后面的l表示卷舌动作,金尼阁是外国人,听汉语的er会稍稍有点偏差。到了年,又有叫方以智的学者写了一本研究语音的书叫《切韵声原》,在这本书里说:“儿为独字。”意思是说,“儿”在读音上是单独的字,不再和其他的字同音,可以认为已经读为er了。总之,最晚到17世纪,卷舌韵母er就开始形成了。也就是说,到17世纪之后,在卷舌韵母er形成的过程中,迁西、迁安一带的方言中“儿”的读音演变过程被打断了,没有和北方其他地方的方言一起演变。迁安白羊峪和戚继光有关那么中断的原因是什么呢?语言是人们天天都要说的,一般不会无缘无故自己就停止演变,除非有重大的外来影响。这就需要从历史上找原因。查找历史可以发现,戚继光在隆庆元年(年)至万历十一年(年)驻守迁西、迁安,戚继光做蓟镇总兵的时候,总兵府就在今迁西三屯营。戚继光还带来三千名浙江士兵,他们是跟随戚继光消灭倭寇的主力,军纪严明,声望很高。在戚继光到来之前,明朝的边防军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戚继光和浙江士兵的到来,极大地改善了当时边防军队的军纪,并且提高了战斗力,此后,浙江士兵屡次担任抵御外敌的前锋,蓟镇士兵的战斗力也是长城沿线的明军中最强的。到了明朝后期,江浙一带的吴语已经形成(吴语形成的时间最晚在南宋),这些浙江士兵的方言也是吴语,直到现在,吴语的“儿、耳、二”等字的读音都不是er,以此反推,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后期,读音更不可能是er。年,有个叫王应电的江苏昆山人,写了一本书叫《同文备考》,这本书有个附录叫《声韵会通》,记录当时昆山的语音,在《声韵会通》里,他把韵母分了类,其中有兮类、资类、支类、余类、耶类等等,没有一类的读音是er。戚继光调任迁西、迁安的时间是16世纪末,正好早于卷舌韵母er形成的时间,调来的浙江士兵的方言没有卷舌韵母er,虽然他们人数少,但影响大,相应的方言影响力也会大。受他们的方言影响,迁西、迁安一带“儿、耳、二”等字的韵母停止演变,没有变成卷舌韵母er,也没有形成卷舌动作。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