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9-2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寻迹唐山纸文化,就要去迁安。在迁安会发现很多纸文化的痕迹,仅城关镇就有吴纸庄、黄纸庄和刘纸庄。这些聚落告诉人们,古时的迁安就是繁荣的造纸之乡,留存了可以寻觅造纸遗迹的线索,成为历史文化中的活档案。大牌哥和您一同开启寻觅之旅!

素有“南宣北迁”美誉

迁安的造纸,是唐山的一大骄傲,素有“南宣北迁”的美誉。虽然留存至今的只有迁安三处以纸为称的聚落,但据记载当时以城关为中心的周围三十多个村落都有造纸手工作坊,大小作坊达七百多处。

在县城南面,龙山北面的三里庄还曾有一座“祖师庙”,里面供奉着蔡伦塑像,以前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造纸作坊的坊主都会来此上香,求先祖保佑后人制出好纸,卖出好价钱,当然也内含着对蔡伦的敬重和怀念。

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安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印制《冀东日报》和边币的用纸,全靠“迁纸”支撑,“迁纸”对宣传抗日和发展根据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丽学艺

关于迁纸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当年一位三十开外的商人李显庭曾带着自产的毛头纸到东北推销,在市场上发现高丽纸的质量高于自家产的毛头纸,于是他跋涉千里,历尽艰辛来到平壤,到纸厂做工学艺。

其实,朝鲜的造纸术也是在公元7世纪时由我国传入的,由朝鲜又传入日本,公元8世纪时传入“报达”即今日的巴格达,再其后传遍欧美。李显庭在朝鲜学艺五年,尽得其妙,于大清光绪年间回到故乡,试制成功了“显记高丽纸”,其质量已在朝鲜纸之上,使迁安的造纸术有了极大地提高。

这段故事在《迁安县志》中也有记述:“光绪季年邑人李显庭欲改良纸业,是至高丽详加考察购买机器。”其质量“高出于朝鲜纸之上”,还有“后尘趋步工厂如林”等记述,凸显了迁安造纸业的兴旺景象。

徐悲鸿让迁纸名扬一时

迁安虽然造出了好纸,但得到“南宣北迁”的美誉和受到世人的推崇,与徐悲鸿喜用迁安高丽纸作画密不可分。

相传徐悲鸿大师任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期间,在纸店偶买几张迁安高丽纸,回家试画,迁纸的特性被徐大师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墨苍老处,墨可收住,宛若苍石虬松;随意挥洒时,墨能润纸有度,随心自如。此后,迁纸成为徐大师的至爱,每有贵客来府上雅会,徐大师对迁安高丽纸赞不绝口,当客人称赞大师画作时,大师常说画者作画半有纸功,虽是谦逊之词,也可看出大师对迁纸的钟爱。

正因徐大师的钟爱,使迁纸名扬一时,其后蒋兆和,黄胄等许多大画家也都喜用迁纸作画。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