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迁安城关及农村各集镇工商业逐渐兴盛,全县约有多商号,仅城关就有50多户。工商业的繁荣,要求金融必须畅通。而当时的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却是一种硬币——“银元”和“铜板”,非常不便。于是迁安县商务会经当局批准,准许商号自印本商号代行硬向的券证——“帖子”,在市面流通。为管理这项事宜,商务会在南关路西一所旧商号(现土产公司大库)设立了“迁安县公立钱局”。 “公立钱局”设“掌柜”三人。大掌柜凌兴楼(城南凌庄人)、二掌柜蒋维繁(本县滦河南人)、三掌柜黄瑞芝(黄纸庄人)。下设帐桌先生一人,大劳金两人,伙师夫姓崔(沙河驿人),还有打杂一人。 “钱局”任务是具体审查商号申请出“帖子”事宜。对商号的“东家”、掌柜、资金、商品、信誉、待客等,作详细了解。出多少钱,必须有同等数量现金作保障。防止借出“帖子”虚扩流动资金。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全县被批准出“帖子”的商号,就有“万聚德(粮店)”“义顺兴(杂货店)”等30余家,仅城关就有10余家。印发钱券——“帖子”达数十万吊之多。吊钱是铜钱单位。8个大铜子或16个小铜子为1吊钱,两个小铜子的值为1个大铜子。据说我县建昌营一带还曾流通“半大小子”。即两个半大小子换1个小铜子。买卖货物价值,就论吊、大铜子、小铜子、半大小子。当时印发的“帖子”币值基本上是“伍吊”或“拾吊”一张。 这种临时纸币的流通是有范围的,一般是在迁安商务会管辖内的商号和城乡流通。但也有时流通到邻县边界地区、代替硬币——“铜钱”流通,购买任何商品。但出“帖子”的商号必须保证随时兑换国家当时流通的“铜钱”或“银元”。这样,“帖子”才有信誉。人们手中存留这个商号的“帖子”。才会放心。同时也证明这个商号的资金实力强。其帖子的流通率广、周转率高,就能越发赚钱。如“万聚德”、“义顺兴”、在发行“帖子”后,买卖如虎添翼,红极一时,赚了大量的钱;反之,出“帖子”的商号经济实力不强,经营能力也较差,不能随时兑换其“帖子”,人们就存有戒心,不愿手中存有这个商号的“帖子”,就急于向这个商号兑换现金——铜钱。拿不出现金,就只好用商品抵顶。如“业不抵债”,商品、物资就要被瓜分。杂货铺“义顺兴栈”,就因“帖子”流通不出去,最后赔钱散伙,还有的因资金不足会被挤兑,甘尝“勒索”之苦。如北门里一家粮店出“帖子”后,被一对手存收一大半。在关键时刻去该号兑现金。当时拿不出,掌柜只好宴席招待,央求宽松,最后白拿走上千吊钱,才算了事。但是像“万聚德”、“义顺兴”等商号却不会遭此暗算,其曾囤铜钱两三间屋,数不胜数,不会挨挤兑。所以当时出“帖子”经商,要看资金是否雄厚,经营能力如何,群众信誉怎样,强者能扩大资金,增加货源,加大营业额,获取高额利润。而弱者“帖子”飞不出去,就地砸脚跟,还是本小利微。当然,对倒闭的商号,“钱局”有权封闭其财产,以保证群众兑换其“帖子”的一部或全部。因而群众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