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帝与蚕姑结夫妻,发明纺织 相传有一个春天,在滦水岸边的桑园里,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当时黄帝也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有一位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后来.黄帝下令广植桑树养蚕。嫘祖在她发现蚕茧的地方又植了许多桑树,后人在此建村时便把村取名为“桑园”。从黄帝时起,迁安大地广为植桑养蚕。一代代传下来,植桑养蚕十分盛行,年蚕茧产量最高是达到达50万斤。直到今天,迁安仍为河北省桑蚕生产基地。 2、黄帝造指南车 传说黄帝和蚩尤作战3年,进行了60多次战斗,未能取得最后胜利。在一次大战中,蚩尤在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请来风伯雨师,呼风唤雨,给黄帝的军队进攻造成困难。黄帝也急忙请来天上一名叫魃的女神,施展法术,制止了风雨,才使得军队得以继续前进。这时诡计多端的蚩尤又放出大雾,霎时四野弥漫,使黄帝的军队迷失前进的方向。黄帝十分着急,只好命令军队停止前进,原地不动,并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应龙、常先、大鸿、力牧等大臣都到齐了,唯独不见风后。有人怀疑风后被蚩尤杀害了。黄帝立即派人四下寻找,当黄帝与群臣来到迁安车辕寨时,只见风后躺在战车上睡觉。黄帝生气地说:“什么时候,你怎么在这里睡觉?”风后慢腾腾地做起来说:“我哪里是在睡觉,我是正在想办法。”接着,他用手向天上一指,对黄帝说:“你看,为什么天上的北斗星,斗转而柄不转呢?臣听人说过,伯高在炼铜的过程中,发现过一种磁石,能将铁吸住。把磁石悬挂起来,磁石的一头总指北,我们能不能根据北斗星的原理,利用磁石头制造一种会指方向的东西,有了这种东西就不怕迷失方向了。”黄帝一听笑着说:“原来你躺在这里就是想的这个。”黄帝把风后这个想法告诉众大臣,大家议论了一番,都认为是个好办法。然后,就由风后设计,大家动手制作。经过几天几夜奋战,终于造出了一个能指方向的东西,把它安装在一辆战车上,车上安装了一个假人,手指向南方。黄帝告诉将士“打仗时一旦被大雾迷住,只要一看指南车的假人指着什么方向,马上就可辨认出东西南北”,从此,黄帝的军队再也不怕蚩尤的大雾了。人人勇敢善战,个个奋勇争先,终于在逐鹿之野擒杀了蚩尤。后人在造指南车的地方建村,因这村的榆木都制了战车的车辕,便把村名叫车辕寨了。 3、黄帝在三岭收力牧 相传轩辕黄帝部下有一员大将,人们都称他力牧。其实他并不姓“力”,本姓“牧”,名字叫“耜”。牧耜出生在迁安境内一个村叫三岭儿。至于他成为轩辕黄帝得力的战将,其中还有一段动人的经历呢。 公元前年,在“阪泉之战”前,轩辕黄帝为了壮大部落实力,转移到现在的迁安,建城筑寨,招贤纳士,积粮屯兵,准备与蚩尤展开持久战。那时候轩辕黄帝已经制作了“天下第一鼓”。 并决定把鼓安放在摆鼓台山上的“空心亭”中。这面鼓重约斤,要往山顶空心亭里的鼓台上安置,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亭子虽然高大,但亭口仅能使鼓进去。抬起这面大鼓,就得用几十人,即使能抬上去因亭口小,人多进不去。因此把大鼓放到鼓台上就出现了困难。为此,轩辕黄帝去问道士广成子,广成子就向轩辕黄帝推荐了牧耜,说牧耜生来力大,善骑射。不仅能造弓矢,还精通兵法。轩辕黄帝听了很高兴,若能得到此人,何悉不败蚩万?随后告别了广成子。 回来之后,轩辕黄帝不顾旅途疲劳,驱车前往三岭儿,寻到了牧耜。轩辕黄帝说明来意,牧耜也早闻轩辕黄帝德高望重,重农桑,志在九州一统,立即表示愿为轩辕黄帝效力。轩辕黄帝就在三岭儿收下了牧耜,同车返回都城。 在轩辕黄帝举行擂鼓的先一天上午,牧耜一人就把大鼓举上了鼓台。牧耜单人力举千斤鼓的消息在整个部落传开了,人人都知道牧耜是个大力士,故呼之为力牧,不呼其名。这就是大力士力牧称号的由来。 《迁安县志》也有关于力牧后人的记载:“先贤牧皮,黄帝力牧之后,清雍正二年从祀。”明洪武二年(公元年),知县肃颐始建迁安文庙,文庙建有大成殿,供奉至圣先师孔子。还建有东西院,供奉着先贤、先儒,在东院内就供奉着春秋时期的黄帝后裔牧皮。力牧的后人,至今仍居住于三岭儿村。 4、黄帝与蚩尤战于擂鼓台 迁安市西北部的大崔庄镇西行8里有一村名叫擂鼓台,他位于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山上。村东南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凤凰山,其形状很像一只卧地两翅伸张的凤凰,在远古时期这里被黄帝看中是一块风水宝地。 神话中的蚩尤是一个牛和人的混合的形象,有的书上说他是一个长着人的身体和牛的蹄子,而且有四只眼睛与六只手;有的书上说蚩尤的头上长有尖利的角,并且是他的有利武器;还有的书上说蚩尤长着八条腿,每只足上有八个脚趾……并且大多数古书都认为蚩尤是炎帝的后代。蚩尤不但因勇猛有力的形象而闻名于世,他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超常能力的英雄和一位会制造多种类型兵器的能工巧匠。兵器中的刀、戟、斧和弓箭等都是由蚩尤发明,并在自己的部队中率先使用的,这也是他之所以能与黄帝抗衡的重要基础。 黄帝起初想以自己的仁义和德行感化蚩尤,他希望蚩能放下武器,防止发生生灵涂炭的流血冲突。但是蚩尤不甘心久居黄帝之下,他率领军队开始向黄帝进攻。蚩尤最拿手的本事是呼风唤雨和喷烟吐雾,但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破解了蚩尤作为杀手锏的施放烟雾的法术。蚩尤又派出魑魅魍魉继续作战,黄帝又用牛角和羊角,吹出龙吟之声,再一次破解了蚩尤的法术。。 黄帝与蚩尤连年征战,互有胜负。黄帝为了打败蚩尤,在一次战前,选中擂鼓台这个地方作为战场。预先让他手下的常先用夔皮制了一面大鼓。以便击鼓助战。此鼓直径丈余,一般兽皮都不够做该鼓的鼓皮。《山海经·大荒东经》对黄帝制其鼓有这样一段描述:“东海中有流波上······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为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说的就是黄帝以夔皮蒙鼓,以其骨作鼓槌,大鼓设在擂鼓台的小山上。从此,这个村就叫做轩辕擂鼓台村(又俗称“悬羊”擂鼓台),简称了擂鼓台。黄帝选此地为主要战场,凭大鼓声威调集军马,把来犯的蚩尤大军打得大败而逃。 黄帝为轩辕氏,所以轩辕擂鼓台就成了这座山的名字。此山西面有一更矮的山。它见擂鼓台比自己高,因置鼓其上而一举成名,有些嫉妒,一夜之间自己猛长,长成与擂鼓台山一样高。擂鼓台山于是又长高了一大截,吓得西边的小山又缩了回去。以此人们用当地俗语把西边的小山叫做“气巴肚子山”。(这座山如今已被首钢开矿用尾矿渣压在下面了)。黄帝在站败蚩尤以后,把大鼓派上了用场。每到春天来临时,敲响大鼓,把男男女女召到这里以祈求风调雨顺,子孙满堂。久而久之,这里每年的三月初六日便成了商品交易的庙会。(《礼记·乐记》中有详细记载)。 5.牧氏兄弟为轩辕黄帝母亲治病 传说轩辕黄帝臣子力牧,生有两个儿子。长子牧甲,次子牧射。牧甲精通医术,牧射善于制药。 有一年春天,黄帝母亲突然生病。黄帝便叫牧甲、牧射兄弟二人同来给母亲诊治。牧甲诊脉之后,就安慰老太君说:“没有什么大病,吃几剂小药,静养几日便可康复。” 牧甲从黄帝母亲居室出来后急忙向黄帝禀告:老太君病势很重,恐怕得了不治之症,要想治好此病,必须两种药。一是“上空天河水”,二是“太子定心汤”。黄帝听了焦虑万分,去哪里找这两种药呢?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这时牧射在一旁说:“只有先调剂些草药吃,暂时维持几天再说了。” 平时,老太君身体很结实,每天都要出外活动。患病后一连三天没有出门,觉得非常寂寞无聊,总说要出外散散心。黄帝是个大孝子,对母亲百依百顺,为让母亲开心,就带着牧射和一个女嫔,亲自拉车出了古建昌西城门,去白道子赏梨花。走出约有二、三里地,天忽然下起了小雨。这时老太君感到口渴,想水喝。这荒郊野外哪里有水呀!黄帝便让牧射去找水,牧射没走多远,来到一片坟地,看见一个人的脑瓜骨里存一点雨水,就捧回来让老太君喝了几口。老太太喝完水,雨也停了。正要继续前行,不知为什么风后从后边赶了上来。黄帝心想,一定有要紧事情。没等黄帝开口,风后说“元妃娘娘要分娩,赶快回去”。待黄帝一行回到城里,孩子已经顺利生下来了。这个孩子就是黄帝二太子少昊。黄帝和母亲自然高兴的不得了。那时生孩子也没有什么好吃的,就是先给元妃娘娘做点小米面疙瘩汤。黄帝想到雨后春寒,母亲一路风尘,便吩咐女嫔赶紧给老太君端去一碗汤。 牧射回家,就跟哥哥牧甲说了今天的经过。牧甲一听,立刻笑了,说:“老太君的病治好了!”牧射便问缘由。牧甲说:“你找到的那个头骨里的雨水,就是‘上空天河水’,老太君喝下的‘汤’,不就是‘太子定心汤’吗”?牧射这才恍然大悟,说:“世上竟有这等巧合,还是老太君命大!” 次日,老太君的病果真好了。黄帝更是高兴,心想母亲病愈,又喜生太子,这真是“双喜临门”。此后,这句“双喜临门”就作为成语一直延用到今天。 本文来源:迁安滦河文化产业区 免费看电影赞赏 |